評書,又稱說書,廣東粵語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中國一種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
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改革開放后,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于瀕臨消失的狀態。
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的漢族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于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于北京城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后,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安靜的中國人不一定安靜。茶余飯后他們常常圍在桌子邊上閑侃一些來自東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見聞及亂象,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評書與逸聞怪談。
|